五、飢餓訓練對放飛訓練和競翔比賽的作用
近距離放飛訓練失鴿是很普遍的現象。但也有一部分賽鴿在最初的放飛
訓練中未能很快返回,而是在外面的自然環境中遊蕩數日或更長的時間。
由於缺乏食物來源,返回的鴿子骨瘦如柴。經過一段時間的體能恢復之
後,這段遊蕩經歷和飢餓感受成為它們快速歸巢的動機力量。賽鴿異地放
飛訓練或競翔比賽,從長途運輸到返回的全部過程中,鴿子本身就處於一
種飢餓狀態。沒有經歷過飢餓訓練的鴿子也就不可能適應環境變化的需
要。實驗研究訓練的賽鴿在放飛訓練或競翔途中遇到惡劣天氣條件,造成
返巢困難時,飢餓的生理和心理作用使寒鴿的行為動機轉化為尋找食物的
行為。而經歷過饑訓練的賽鴿則完全不同,飢餓訓練效果提高了生理和心
理的應激能力,培養鴿子忍饑挨餓的意志品質,激發賽鴿快速歸巢的「動
機力量」。
在賽鴿異地放飛訓練是採取飽食,還是放飛訓練時採取飽食,還是飢
餓狀態的研究中發現,訓放前一天晚上攝取的食物經過消化與吸收的全過
程,賽鴿第二天上午到達放飛地放飛時,食袋內不應存有食物。因為賽鴿
在消化食物過程中,副交感神經系統處於優勢興奮狀態。而賽鴿轉為飛翔
運動時的神經系統的興奮必須是交感神經系統的優勢興奮。因此,賽鴿由
放飛地放出時,飢餓狀態有利於賽鴿的飛行運動,有利於促進賽鴿快速返
巢動機的發展。
全站熱搜